关闭
电动汽车网APP
最新车型,最新资讯!
立即下载
搜索

首页 > 资讯 > 热点聚焦 > 正文

新兴电动汽车企业屡屡受挫?造车不是一句口号能实现的

2019/10/9 中国电动汽车网 阅读:8641

『导读』在这样利好的背景下,一些已经打出名堂的电动汽车品牌却似乎迷失方向了。


电动汽车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2010年以来,全球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正在日益扩大,电动汽车产销量有着明显提升。

 

而汽车三巨头对电动汽车的态度更让人大跌眼镜。

 

据媒体9月中旬报道称:宝马计划到2022年裁员50006000名燃油汽车部门人员,然而,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宝马不仅不会裁员,反而将继续招兵买马、加强兵力。

 

随后奥迪也宣布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决心,奥迪计划到2025年之前推出30多款电动车型,占品牌全部销量的40%

 

紧接着奔驰公开宣称,停止内燃机的研发,专注做电动车。要知道,奔驰的生产企业戴姆勒公司,可是发明汽车内燃机的祖师爷。现在,连奔驰都不研发内燃机了,传递出的信号耐人寻味。

 

姜还是老的辣?新势力迷失了方向

 

在这样利好的背景下,一些已经打出名堂的电动汽车品牌却似乎迷失方向了。近期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称:截至今年6月,蔚来的亏损额约为22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有100多亿元用于正向研发。

 

要知道,在澄清之前,媒体曝出亏损的数据更大:蔚来四年时间亏损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超过特斯拉15年亏损总和。

 

这不是蔚来一家遇到的麻烦事,说起造车新兴品牌,除了蔚来汽车,关注度最高的品牌就是威马和小鹏汽车了。

 

小鹏汽车在20195月份的时候,最高销量突破2700辆,创历史新高,同时也取代了蔚来汽车,成为造成新势力的销冠。不过好景不长,6月份开始,小鹏汽车的销量便急剧下滑。678三个月,小鹏汽车的销量分别是22371515306辆。

 

而威马汽车也深陷自燃负面新闻。

 

923日,温州发生一起威马EX5纯电动汽车自燃事件。威马方面回应称:起火情况属实,但与自燃无关。威马通过后台数据发现,事故发生时这辆汽车的整个电池包数据是完好的,说明起火跟电池包、自燃都没有关系。汽车起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尚需监管部门给出权威结论,不管怎样自燃风波给威马汽车销售也带来阴云。

 

而这几家陷入负面风波的新能源汽车无一例外均是造车的新兴品牌,这也和之前媒体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消费倾向保持了一致,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购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要比造成新品牌靠谱的多。

 

新势力的疑惑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首先排除了新能源汽车不受青睐这一原因,因为同一时期,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广汽新能源和吉利汽车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车,而且卖的都还不错。

 

不得不承认一部分电动汽车品牌成立之初就是奔着国家大额补贴的红利去的,只要电动车能卖出去一辆就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如今国家大幅收紧补贴,一些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品牌,日子难以为继,甚至面临破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政策红利期已经远去,对于这些有着资质却不造车的新势力来说,或是初心本就是圈地没打算造车、或是缺钱无力造车、或是申请资质本就为了转手卖钱……

 

致命的原因就是技术门槛和工业基础,电动汽车行业先期的研发成本巨大,技术门槛极高,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等因素导致很多新兴品牌并不具有相应的研发实力和工业基础,只是背后的资本助推了一波接一波前赴后继的新品牌入局。有媒体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电动汽车企业多达百家。

 

有数据显示,有的电动汽车品牌获得雄厚的融资资金后,数年后仍未有产品上市。包括奇点汽车、博郡汽车、合众汽车、天际汽车、敏安汽车、重庆金康、刺猬汽车等等。

 

很多新兴品牌都渴望像手机行业的小米一般,一夜之间席卷整个产业。要知道手机制造是轻工业汽车制造是重工业,跨界造车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就连苹果要造车这事都半路夭折了,谷歌已经在无人车这事上花了至少11亿美元,至今未有量产计划。

 

为什么在传统汽车领域未见这么多新兴汽车品牌?因为发动机、变速箱、总线协议这些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传统的内燃机动力(包括混合动力)存在很高的技术和专利壁垒,新兴造车公司无法涉足。而纯电动车由于技术原理简单、解决方案成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造车的门槛。

 

其实电动汽车也有很高技术门槛,绕不开的技术门槛就是电池技术,此前一些新能源车企宣称诞生出的产品续航能力已经突破了五百公里,或者说车型续航能力已经突破了一千公里。只不过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具体的参数,因为大多数企业的车型现在都处于一个概念车阶段。

 

就连特斯拉,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突破。电动助力车是最先使用圆柱体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交通工具。特斯拉所做的,是做一个更大的电池组——大到能让一台车跑300km以上,除此外别无创新。

 

电池技术创新已经遇到了理论瓶颈,至今未能有哪家企业能诞生革新的产品,这也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将电动汽车市场化的原因。回头看看这些电动汽车新兴品牌,也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新技术专利。

 

我有一个梦想,我想改变全世界

 

不要以为迈过电池技术这一道门槛就完了,后面还有:充电技术,充电配套设施、价格与行业标准。作为行业先锋的Tesla Model S也不过是刚迈过了两道门槛,正在朝第三个门槛单枪匹马美国建立100家充电站迈进。

 

就连工信部部长苗圩都这样说:我们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革命性突破,性能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推进。

 

而且苗部长还认为,在新能源客车、货车领域,目前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苗头,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

 

特斯拉的偶然成功而引发这场造车运动,给人一种时代转折的错觉。这种错觉的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智能化。为什么现在的新兴造车公司,一定要标榜自己是智能汽车?

 

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的电动汽车不仅仅是用电力驱动的汽车,还要把电动汽车升级为强大的移动智能平台,成为电气化、电子化、网联化产品,这对于车企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并不是把各种硬件和软件堆砌到车体上就可以做到的。

 

靠资本托着的企业,上升快、跌落也快。除了航天、航空外,汽车产业是最复杂的一个板块,没有扎实的基础很容易半路跌倒。

 

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汽车工业,也是整个中国制造乃至实体经济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就连世界上最知名的汽车三巨头都开始破釜沉舟般的向这个目标挺进,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仍需要看清和国外成熟电动汽车企业之间的差距,沉下心研发,提高品控和售后服务,如果把握得好就可能成为赢家。

 

毕竟造车不是只一句口号我有一个梦想,我想改变世界就能实现的。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电动汽车网平台热线:15658057296(微信同号) 客服微信号:ddcxqf 电动汽车网商务合作:15658057296

手机版电脑版

电动汽车网  m.cne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