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短期内砸下1亿美金 风投重新向无人驾驶热烈下注

2017/7/2 中国电动汽车网 阅读:10622

QQ截图20170702063008.png


自从百度公布了无人驾驶的开源计划之后,这个领域的投资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沉寂。投资者都在观望和思索,当软件价格被降到0以后,这个赛道是否还有初创企业的机会。


此前几个月,恐怕是这个还未发展起来的“行业”从业者最焦虑的时刻,投资人也感到迷惘,无人驾驶是如此巨大的超级赛道,该如何下注?


昨天,Drive.ai完成了高达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加之此前roadstar拿到的1000万美金、景驰获得的3000万美金和pony.ai获得1000万美金,看起来,风投的大佬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将近1亿美金资金的注入,也提振无人驾驶初创企业的士气。


汹涌澎湃的资金注入,再次抬升了无人驾驶研发人才原已高不可攀的工资水平。Drive.ai新晋董事以及该公司总裁的老公、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已开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兜售Drive.ai的工作岗位。百度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其硅谷研发中心已成为AI和无人驾驶人才的培训基地。上一次被暴击的是谷歌的waymo。


资金为何再度疯狂?


投资投的是未来,是机构及所有产业参与者基于对未来的判断,对当下进行下注。未来将会怎样?


首先,无人驾驶的产业会非常大。未来世界的物体,可庞统地分为可以移动和不能移动的。所有移动的物体,都有可能应用无人驾驶技术。除了地上开的,还会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以及室内野外走的。


以汽车市场为例,包括私人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用于人员运输的,此外还有大量用于货物运输的车辆,以及矿山、机场、码头、景区、园区、学校等广泛的应用场景。


这是一个规模达到几十万亿元的大产业。在一个巨大的产业里面,市场参与者总是会找到自己的机会。


其次,未来竞争格局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如此庞大的应用生态,会否被一两家企业所垄断,就如智能手机时代的安卓和苹果?现在看起来,哪怕是最疯狂的人,也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尤其是无人驾驶这个赛道,科技公司、汽车制造商、出行运营商、初创公司,均在投入和进行布局。看起来,以谷歌的waymo、百度等科技公司跑到了前面,但离真正的撞线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其间,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最后,风险资金的被投企业存在着被收购的机会。无人驾驶产业的参与者,包括科技巨头、汽车制造商、出行巨头都具备收购一家成熟初创公司的能力。


汽车巨头中,美国的的通用和福特以及树立了榜样,为保持在无人驾驶领域的领先,斥资10亿美金并购初创公司。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丰田汽车CEO丰田章男,在此前丰田年度股东会上对外透露,不排除收购科技公司,促进前瞻性科技的快速发展。德系车巨头大众、奔驰、宝马也尚未出手,收购无人驾驶的初创公司。


这些汽车制造商也面临着困惑,巨资收购能否迅速提升无人驾驶技术能力,尤其是在科技企业已经开源无人驾驶技术的背景,是否要这么做。而且,收购初创企业,风险也很大,Uber对Otto的6.8亿美元的收购就是一场灾难。一方面,被收购企业的团队与已有团队融合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还有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


在市场上,像阿里,软银,滴滴,三星,腾讯,甚至于华为,都有可能出手收购一支无人驾驶的研发团队。


最后一条退路是,与百度或谷歌这样的科技公司合作,借用他们的能力,在某些特定领域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和运营。运营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高估值,比如滴滴出行。


好“坑”越来越少了


赛道越大,竞争就越惨烈,这是常识。无人驾驶是超级赛道,这里云集了全球范围内实力最强劲的公司。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要想从这么多巨头的围追堵截中杀出重围,唯有舍命狂奔,看能否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一定的技术领先。迅速占“坑”,在某个特定领域形成核心能力和壁垒,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入场下注,对无人驾驶赛道的竞争,几千万美元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好“坑”已经越来越少了。


无人驾驶的产品技术尽管还未成熟,然而竞争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商业化场景的落地。谁能占领更多的场景,谁将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谷歌已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布置了600辆L4级别的无人驾驶汽车,用于租车运营;通用也在小批量生产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雪佛兰Bolt,他们的车队将会扩大到400辆;特斯拉据称,拥有5万辆以上装配了能支持L4级别无人驾驶的硬件设备的车辆,并默认用户可以上传数据给他们。


中国的百度更加激进,直接向所有合作伙伴开源无人驾驶能力,该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集团总裁陆奇认为,通过开放的生态,快速进入广大的应用场景,不断获取数据,不断迭代软件,可极大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


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落地,将会从以下两个方向高速推进:


1、 从L3向L4快速演进,这种路线的代表会是特斯拉和百度。


2、 特定场景的L4能力的应用,领先是谷歌,百度,驭势科技,地平线都在做一些尝试。


2018年,将会有大量的在售车型,具备L2-L3级别自动驾驶能力,同时具备OTA的在线升级能力。也许未来的自动驾驶能力,会形成一个“能力商店”,包括不同级别的能力,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等多个维度,逐步解锁和释放自动驾驶能力。


对于所有的初创公司而言,好机会是应用场景非常丰富,比如法国的Easymile和Navya从无人驾驶巴士入手,不会一下子被巨头全部占领。坏消息是,这样的应用场景正在逐步被占领,“坑”已经越来越少了。


机会在中国


实事求是地评价,Drive.ai显然不是团队最好、产品最好的那个无人驾驶start up。像前谷歌无人驾驶部门CTO Chris Urmson和特斯拉Autopilot产品总监Sterling Anderson联合创建的公司Aurora团队更强。而从MIT拆出去的创业公司Nutonomy,不仅团队里精英云集,同时有着比较成型的产品,以及比较靠谱的商业化场景运营经验。


为何Drive.ai能够在惨烈的募资大战中杀出重围呢?车评君认为,中国元素是他们能够胜出的重要原因。


1、创始团队中,总裁Carol  Reiley是华裔,而且是原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太太,吴恩达有着非常广泛的中国元素。此外,联合创始人团队中,William Song和Wang Tao均是华人,未来在中国化和落地会变得更加容易。


2、投资团队中,A轮领投企业北极光为中国内地知名风投,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政商人脉积累。领投方NEA和跟投方GGV,尽管都有着全球布局,然而参与投资的,均是其中国团队。NEA负责本次投资的是中国团队负责人Carmen Chang,另外,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女性投资人,GGV上海office的管理合伙人李宏玮跟投本轮融资引人瞩目。


包括此前的pony.ai,景驰和roadstar.ai,都非常明确地将中国作为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主阵地。理由也非常容易理解:


1、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汽车市场,33%的全球市占率。中国有全球最成熟和强大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制造能力是美国的两倍,日本的三倍。


2、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一场异常丰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和迭代中,乐于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3、中国的企业需要无人驾驶技术,心态非常open。


结语:


尽管过去的1个月左右时间,大量的资本涌入无人驾驶产业。这些资金都奔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控制大脑”。然而这个领域的竞争是最惨烈的,未来的商业价值可能最大,但这样的资金量还不足以影响格局。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要想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最重要的是快速占领应用场景,甚至是参与运营,才有机会杀出重围。


无人驾驶的产业分工和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芯片大战英伟达领先优势明显;感知硬件版块还没有明显的领先者杀出来,然而市场参与者已经很多了;“控制大脑”这块,目前谷歌和百度看起来形势比较有利,但尚未确立市场地位,但留下的时间窗口是短暂的。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电动汽车网平台热线:15658057296(微信同号) 客服微信号:ddcxqf 电动汽车网商务合作:15658057296

手机版电脑版

电动汽车网  m.cne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