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续超前:科技部将加强协同创新,创造氢能源汽车发展生态

2018/11/16 盖世汽车 杨晓红 阅读:8783

『导读』科技部将一如既往推动新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过程,引导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保有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在全世界新能源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氢能作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的重要技术路径,成为全球能源和交通领域发力的热点。


11月16日,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在第一届中国·张家口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论坛上,阐释了氢能源汽车和氢能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短板,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点。


K1.jpg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


一、科技先行


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科技部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应用。


“九五”期间,科技部以科研院所为主,开展了小规模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预研和探索性研发工作,“十五”以来连续启动了国家的科研专项,确定“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提出“纯电驱动”技术发展战略,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的技术。经过20多年的科技攻关,建立了产学研结合,大中小融通的研发体系,从整车到零部件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转型升级速度也加快,龙头骨干企业和一些新兴的企业正在加速形成。


氢燃料电池技术是我国未来能源技术的战略选择,经过连续多个国家科技技术的组织实施,我国氢燃料电池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培育了一批从事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的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制氢、储氢、氢安全及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体系,并在分布式能源、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燃料电池汽车、轨道交通辅助电源以及商业化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二、技术短板


尽管成绩显著,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技术短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在动力电池领域仍然缺乏原创性的技术突破。电驱动系统方面,高速轴承、IGBT、控制芯片等基础元器件仍然依赖进口,第三代半导体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二是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电堆的水平还算不上世界一流。质子交换膜、高压储气瓶、空气压缩机等还比较落后,需要进口;加氢基础设施现在还是不足,对燃料电池示范和验证有制约。


三是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我国仍然处在跟跑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比有明显的差距。激光雷达、传感器等仍然依赖进口,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控制决策系统、软硬件及操作系统、云计算平台技术仍然有很明显的差距。


三、下一步重点


科技部将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和共性前沿的技术问题,凝聚科技资源着力加大基础前瞻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既要补短板,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坚持,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加强氢能和可再生能源创新的引领。下一步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协同创新和顶层设计。科技部将与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委等部门加强沟通,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协同合作,消除障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引导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是继续开展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科技部牵头的氢能与可再生能源重点专项,2019年的项目申报指南,现在专家组正在研究,氢能部分将聚焦膜电极、双极板、高压储氢瓶、增压机、制氢、储氢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补短板、强能力,尽快取得技术突破,提高自主研发和配套能力


三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燃料电池工程化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创新组织方式。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加强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与整车工程化水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功率、不同使用环境形成系列化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形成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能力。


四是要扩大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范围,探索以氢能为基础的可持续能源的供应体系。我们也部署了智能电网,主要还是多能互补,氢能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调解技术,氢能也是一种储能技术,对各种能源都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长期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对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市场培育提供了长期、稳定、高效的支持,国际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以丰田、现代为代表的国际汽车企业纷纷推出了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国氢能燃料电池行业也处于优胜劣汰快速发展的时期,希望零零散散还不够集中的产业能有龙头企业来带动,快速成长起来,不光是有技术,还要工程化、产业化,形成一定的产品。


科技部将一如既往推动新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过程,引导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交流行业信息与研究经验,不作商业用途。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或和支持其观点。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所有解释权。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电动汽车网平台热线:15658057296(微信同号) 客服微信号:ddcxqf 电动汽车网商务合作:15658057296

手机版电脑版

电动汽车网  m.cne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