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融合发展·智领未来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开幕

2021/6/16 新华网 综合报道 阅读:14765

『导读』6月12日下午,以“融合发展·智领未来”为主题的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6月12日下午,以“融合发展·智领未来”为主题的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政府和行业机构、车企领袖、业界专家和产业链上各领域专业人士相聚一堂,共同把脉处于变革最关键时期的汽车产业。


本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存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重庆国际汽车展览会组委会主办,重庆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观察》杂志社协办,重庆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在开幕式环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致开幕辞,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和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局长周青做开幕演讲。


王侠:同等重视新生产关系的重构与新技术变革



“以电动智能为主要特征的百年未有之技术变革让中国汽车从全球的市场中心转变为全球的技术前沿阵地,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电动智能新时代。”王侠会长在致辞中表示,“电动智能技术是新的生产力,需要有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为此,他强调了三点:


电动智能化是汽车诞生之后所面临的一次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既然是生产力的解放,就要以提升效率为终极目标。


任何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会带来生产关系的重构,OEM、Tier1和ICT企业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重新变得清晰。首先,OEM的使命没有改变,优势也不能被低估;其次,Tier1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接受主机厂的需求指令,也要去关注终端需求和市场走势;另外,ICT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与OEM和传统Tier1之间的关系,不要想着赢者通吃,对汽车的敬畏之心是成功的前提。


在重构新的生产关系时,协同与融合是关键词,除了OEM、Tier1和ICT之间的协同,还有车路、软硬件之间、燃油车与电动车之间的协同。


“总之,新的产业生态与新技术革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需要引起我们同等的重视。”王侠最后总结道。


罗俊杰:四方面巩固汽车产业发展基础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看来,我国汽车产业进入自身转型升级与全球技术变革的叠加期,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链/供应链不安全等诸多挑战。为此,罗俊杰建议,从四方面着手,巩固汽车产业发展基础。


第一,强化创新驱动,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做好产业基础提升工作。


第二,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双积分”管理制度,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编制好汽车行业“十四五”标准体系,推动保险、测绘等法律法规的完善。


第三,大力推动公共领域的车辆电动化,组织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持续优化配套环境,修订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管理规范。


第四,坚持全球化发展方向,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遇,发挥多/双边合作积极作用,共同维护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水平的发展。


周青:车城重庆力推汽车名片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局长周青则分享了车城重庆在汽车领域的做法和想法。


周青介绍,在推动汽车产业科技革命上,重庆市一向不遗余力。重庆市目前已建成两大汽车检测院,中国西部首座风洞实验室、氢能源检测中心均在重庆落成。在智能化领域,重庆市正在推动高速公路场景下的示范应用。在新能源领域,除了纯电以外,博世氢燃料系统等项目均落户重庆,产氢量达到10万吨。


与此同时,重庆市也正积极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在汽车领域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利用自动化改造、数字化运用、工业互联网等提升传统产业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通过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配套合作为车企赋能。


在成渝合作方面,同样成效显著。去年1月,中央发布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目前,重庆与成都共同发布了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发展的双城发展计划,成立专门小组制定战略计划,两地合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最后,周青表示,重庆市正在为汽车工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欢迎各车企来重庆交流、发展。


全体会议环节,在无锡车联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泓泽主持下,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广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曾庆洪,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江汽集团副总经理王德龙几位嘉宾围绕以上话题展开了精彩分享。


朱华荣:三大格局必须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在朱华荣看来,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推动下,未来的汽车制造业将转型为高新科技产业,未来的汽车产品也不再是一个机械类的传统交通工具,而是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在此基础上,造车新势力、ICT企业等大量的新鲜血液和优秀资源入局,汽车行业正在形成以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创新公司为代表的三大造车格局。


在他看来,科技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和最具价值的客户生态,在软件、算法、大数据等领域有着深厚积淀,但是汽车产业的特性(复杂的生产技术,冗长的供应链长度等)也将给这些公司带来挑战。因此,科技公司应该利用自身软件等优势,携手传统车业共同利用好这些资源,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降低风险。



造车新势力抢先切入智能汽车这个赛道,在用户中打造了智能、网联甚至差异化的认知。但在朱华荣眼中,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以及传统车企的加速转型,造车新势力的互联网特征以及电动车原来的特征已经不再凸显,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找不到适合的商业盈利模式,发展也会遇到新的瓶颈。因此造车新势力也应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进一步联合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以实现多方共赢。


至于传统车企,拥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成熟的生产体系能力,对于汽车产业也有着深刻的认知。但在新汽车产业格局下,传统车企在高科技和人才结构上并不占据优势,因此更加需要切准时代的“脉搏”,进行革命性的转型。


“三大造车格局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亟待补充的短板,任何一方想要通吃,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为了创造汽车产业更加美好的未来,唯有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朱华荣总结道。


曾庆洪:高级智能驾驶是弯道超车关键


曾庆洪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需要先稳住两大前提。一是上游消费者的拉动,目前这一需求已经非常旺盛,95%的中国消费者都有意愿尝试智能驾驶功能。二是下游的技术支撑,目前智能化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根据智能驾驶分级与交通参与者证明,智能驾驶领域正在形成三条主要赛道:辅助驾驶、高级智能驾驶、无人驾驶。”



目前来看,辅助驾驶赛道最为成熟,2018年便开始在国内大幅量产,2020年搭载率达到15%,2021年预计将超过30%,2023年-2025年将成为主流乘用车的标配。高级智能驾驶赛道则刚刚起步,将有望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技术热点,同时也是车企弯道超车、科技转型和未来生存的关键,需要主机厂充分整合人工智能、大算力、控制器、高精度地图、云、大数据等技术。相比之下,无人驾驶更强调强大后台和服务平台支撑下的多车协调,高速运营和技术上的全方位比拼将是企业角逐的关键。


同时,曾庆洪也针对眼下行业普遍关注的芯片短缺状况提出了建议。在他看来,芯片是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作为未来比手机更重要的大型移动智能终端,汽车芯片卡脖子问题将比手机更严峻。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对国产芯片企业自主创新的鼓励和支持,着力推动建立国内车规级芯片的标准体系和认准测试体系。


祖似杰:让用户主导产品的进化


在祖似杰看来,科技是行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而科技的根本在人,只有准确洞察用户需求的变化、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才能与行业变革同频共振。


围绕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祖似杰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以用户场景为主导,加快新产品落地。与传统汽车相比,下一代汽车将是围绕用户场景体验所打造的新物种。在产品形态上,下一代汽车将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项新技术,变身移动的智能终端,并且具备云、网、端一体化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商业模式上,车企可以通过硬件预装、软件迭代、订阅式服务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服务消费占比。



其次,聚焦软件定义汽车,提升下一代汽车的关键能力。在新一代汽车结构下,整车厂、用户等关系正在重构。主机厂应通过增强与用户的连接,让用户来主导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进化,从而使下一代汽车拥有无限可能。


第三,探索数据驱动,构建数字生态。祖似杰认为,软件平台和电子架构决定未来汽车的灵魂,而数据决定用户体验。为此,车企需要在软件自主可控、算法自主开发的基础上,从数据接入、标准、系统仿真等入手,建设整车数据工厂,对下一代汽车的安全负责。


王德龙:五方面改革催生新动能


王德龙表示,智能、新能源大势已至,抓住五方面变革,相信中国汽车品牌一定能够抓住发展机会、顺利走出去。



第一,全面强化用户思维。从研、产、销各环节深入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实践,完善“以用户为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用户思维的长效机制,以理念变革推动战略落地。


第二,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坚持精准研发,突出智能、安全、环保、舒适的技术要点,重点打造节能、智能网联、造型、平台架构四个技术平台,实现汽车软件的快速迭代和车辆功能的常用常新。


第三,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数字供应链、智能敏捷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研发物流和营销等多环节联合推动,打通全价值链的数字化流程,以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


第四,坚持开放合作。传统车企需要继续深化企业间的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大力推进跨界合作,探寻全新的商业模式。


第五,坚决推进机制变革。持续推动企业管控模式的优化和制度改革,保持各级组织高效率运作,最大程度激发团队活力,全力打造全产业链、价值链的综合服务平台。


来源:新华网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电动汽车网平台热线:15658057296(微信同号) 客服微信号:ddcxqf 电动汽车网商务合作:15658057296

手机版电脑版

电动汽车网  m.cne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