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解决新能源车骗补问题谁更应反思

2016/2/23 中国电动汽车网 阅读:8011

『导读』去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骗补问题,其涉事企业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都是业界所无法预料的。这就使得国内刚刚步入新能源汽车发展春天的制造业,不得不面临倒春寒问题的考验。

进入到新一年,国内汽车市场又将迎来了新的变化。人们从品牌销售状况与车型火爆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新一年的汽车市场,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传统制造的转型,都将使国内汽车面临新的问题。特别是,去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骗补问题,其涉事企业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都是业界所无法预料的。这就使得国内刚刚步入新能源汽车发展春天的制造业,不得不面临倒春寒问题的考验。

 

其实,作为新能源汽车,国内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不仅与政府的大幅度推动有关;而且也与企业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仅在2015年,国内就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就达到33万辆之多。这一数量,与以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相比,已经高出了几倍。而且,国内企业也凭借着令人惊讶的销售,不止一次赢得销量冠军。这就说明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快速而迅猛。可能正是在这种迅猛发的发展,也同步出现了不和谐的企业骗补问题,确实是令人遗憾的。尽管,在发现了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以后,有关部门也及时推出了调查举措,但这样的行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都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所以,如果不能从企业的认识入手、不能从新能源车准入标准入手解决问题,很可能会出现头痛医头的现象,这恐怕才是对国内新能源汽车最为不利的。

 

企业认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应短视

 

可以看得出来,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的制造技术的推广,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不仅存在着政策层面的大力推进,使得新能源汽车有着良好的发展大环境;而且,也存在着与国际企业同一起跑线发展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上节能环保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这就更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刻不容缓。可能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的现象与问题。像一些企业出现的骗补盈利的问题,就反映了对待新能源汽车急功近利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不良行为出现,从而导致新技术发展整体蒙冤,这确实是最不该发生的新问题。

 

客观地讲,新能源汽车由于有着巨大的需求以及政府支持的力度存在,使得企业将新能源制造量的发展,升级到无可替代的地位。再由于在数据上造假的成本较低,甚至违法成本较低的缘故,才是的骗补现象波及到数十家车企!就其原因就在于,骗补既反映了一些企业走捷径的考虑、同样也反映了企业钻营制度空子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时,板子不应仅打在企业身上,而是应该更多地从准入制度与标准层面找原因,这才是不至于使问题无限扩大的关键所在。

 

新能源车准入标准提升迫在眉睫

 

可以说,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准入标准,一直是如何应对国内新能源普及的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以前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足、还是新技术制造的参差不齐,都反映出国内对新能源汽车非常纠结一面。其实,就制造的技术而言,解决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尽管,新阶段对于新能源的争论依然没完没了,但现实中的能源替代技术已经逐步产业化与市场化。别的不说,仅从去年与前两年的汽车销量比较,新能源汽车已经增长了数倍,这就使得国内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越来越成为大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针对新能源汽车制造的牵制问题也应运而生。无论是地方保护的准入、还是消费与保障上的不足以及新出现的新能源车骗补问题,这些无不是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具体考验。如果说,前两个问题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企业的骗补问题,则更是横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的最大阻力。所以,解决骗补问题不应仅仅将板子打在当时企业身上,而是更应该从制度的建设入手才成。这是因为,汽车制造的标准不健全,最直接的影响是钻营制度空隙的做法日益突出,这不仅会使新制造的环境乌烟瘴气、而且也会使企业的信心不断丧失!甚至,会最直接的波及到消费者的新能演汽车的消费,这样就会使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新能源发展热情付之东流。

 

平心而论,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发展确实来之不易。数年前,无论是试验城市、还是政府呼吁,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难以起到作用,这就反映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之不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政策推动力的深化,补贴的增强以及基础设施的加快发展,都使业界看到了新希望的形成。只不过,这个时候,制度与准入标准没能及时跟进,才造成了骗补问题的发生与蔓延。所以,管理部门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并率先提升标准与管理力度,才是真正杜绝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的有效办法。否则,就会出现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棘手问题!到时候,不要说弯道超越、就是跟上国际技术的发展也很难。

 

来源:网易汽车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电动汽车网平台热线:15658057296(微信同号) 客服微信号:ddcxqf 电动汽车网商务合作:15658057296

手机版电脑版

电动汽车网  m.cne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