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7月12日,收购方海螺型材发布公告称,由于奇瑞新能源汽车未取得生产资质,因此终止对其收购。
新能源车虽好,却不容易造,不少车企就急于出手这个“烫手山芋”。就在上月,吉利汽车发布公告表示出售知豆汽车。而在此之前,奇瑞也表示要出售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然而,奇瑞新能源汽车的出售之路,似乎一波三折。7月12日,收购方海螺型材发布公告称,由于奇瑞新能源汽车未取得生产资质,因此终止对其收购。这就意味着,奇瑞出售新能源公司失败,它也因此失去一个融资的大好机会。
收购方因奇瑞无“准生证”放弃收购
7月12日,收购方海螺型材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拟筹划收购标的资产奇瑞新能源汽车尚未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相关报批进度较预期时间存在差异,公司与交易对方无法协商并确定此次重组事项的主要商业条款。为此公司决定终止筹划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这一公告无疑向世人表明,奇瑞新能源汽车并没有生产资质,正是基于此,海螺型材选择放弃奇瑞新能源车。
6年只出产2辆新能源车
事实上,奇瑞新能源汽车的造车之路可以追溯到2010年。早在六年前,奇瑞就推出了QQ3EV电动车,进军新能源车市。QQ3EV基于QQ生产平台,采用硅元电池、电动机最大功率仅为12千瓦。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动车企采用锂电池,并大力延展电动机电池功率,QQ3EV显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奇瑞内部人士透露,QQ3EV产品并不是奇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2014年11月,奇瑞推出eQ纯电动车型,这是奇瑞唯一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同样基于QQ平台生产的eQ采用一台42千瓦电动机和一块22千瓦时的锂电池,能够实现100公里最大时速和200公里续航里程。然而在此之后,奇瑞就没有在新能源车领域做较大改进,QQ3EV和eQ也成为奇瑞在过去的六年里推出的仅有的2款电动车,后者更是成为了市场上在售的唯一一款奇瑞出品的电动车。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产销数据,今年前六月,奇瑞eQ电动车累计销量达到4384辆,相比去年同期,上涨105.9%。6月份,奇瑞eQ仅售出953辆,在主流新能源车型中排名垫底,上半年累计销量落在了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和康迪之后。同时,奇瑞在新能源市场增加了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帝豪EV、比亚迪E5、秦EV等。
奇瑞至今未获“准生证”
奇瑞希望能够大力发展新能源车成为其增长推力、在新能源车市分得一杯羹,然而残酷的融资现实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没有对其手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发展,奇瑞汽车面临旗下新能源汽车无生产资质的问题。目前,国内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独立企业只有北汽新能源和长江新能源汽车。绝多大多数的新能源生产车企并不具备新能源车生产资质,而是依傍母公司进行生产。2015年7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实施后,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问题才有了明确界定。该规定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品牌、样车检测以及工厂认证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作为奇瑞新能源汽车最大竞争对手的北汽新能源于去年第一个拿下新能源生产准生证,在此之后发展风生水起,更是一直在不断改进其EV系列电动车的电池性能和续航里程。今年前六月,北汽新能源共计卖出1.45万辆,占据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2%,排名比亚迪之后,位居新能源车企第二,令位居第八的奇瑞望洋兴叹。
早前奇瑞和海螺联姻,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金弋波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否认了奇瑞新能源借壳海螺型材之说,只表示“海螺型材收购奇瑞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实现奇瑞新能源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现如今,当联姻破产,记者再度采访金弋波时,对方仅以当前在忙为由匆匆挂了电话,截至发稿前奇瑞方面并未对此做出解释。
严苛审查并非“联姻”破裂主因
早前有媒体表示,海螺型材放弃收购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史上最严收购标准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制约这次联姻。由于海螺型材和奇瑞汽车本身不存在业务关联性,海螺型材收购奇瑞新能源车将受到证监会严格的审查,难以获得证监会的批准,这也使得奇瑞汽车借壳海螺型材生产新能源车受阻,联姻不得不以“分手”告终。然而汽车行业《汽车海外并购》主编水旭认为,《管理办法》目前还未正式施行,因此该办法可能影响此次合作,而非决定性因素。
水旭认为,此次合作破产的主因还是生产资质。“奇瑞希望通过出售新能源板块的方式来进行融资,从而能够在不失控股权的情况下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而此次合作破产,奇瑞很有可能多方向同时并举,一方面继续申请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另一方面同时寻找下家,实现融资合作。”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7万辆,同比增加126.9%。新能源车市增长势头良好。
奇瑞方面之前曾公开表示,在2020年前实现新能源车产销20万辆的目标,终止出售新能源公司,不会影响奇瑞的新能源战略。为此,奇瑞计划今年下半年推出新能源车型艾瑞泽7PHEV,明年推出艾瑞泽5EV,然而随着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不断退坡,新能源准入门槛的不断提高,在奇瑞生产资质审批下来前,不知奇瑞能否还能沾到政策的光,助推销量整体向上?无论补贴退坡与否,由于缺少生产资质而丧失一次宝贵的融资,对于奇瑞而言,是不小的困境。下一个合作对象是否会因此借题发挥,生产资质也将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