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引发汽车行业的重点关注。
日前,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引发汽车行业的重点关注。其实,此次意见稿的发布既让不少业内人士震惊同时也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如今,汽车安全在该行业中已经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最近帝豪GL宣称的“全球首次垂直碰撞”,还是特斯拉自动驾驶在中国发生的交通事故……这都在强调和警惕我们需对汽车安全重视和提高。
此次,在新能源汽车这个相对于传统汽车的领域发布汽车生产相关征求意见稿,就意味着新能源车企门槛得到提高,这也可以说是治理该市场安全的一剂“良药”。
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8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到7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5万辆,同比大增140%,但只完成年度目标的两成左右,距原定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由此可见,新能源乘用车目前还未完全饱和,未来新能源汽车仍将是汽车业的发展重点。
面对不断扩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呈现出价高质低的发展现象,而居于多数的低速电动汽车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外,那些游离于组装和生产中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更是将产品的品质安全拉至最低位。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事故已屡见不鲜。距相关数据显示,自200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至今共发生31例,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在此种形势之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意见稿发布的同一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便提出今年的会议主题就是安全。显而易见,行业现在集体释放出注重电动汽车安全的信号,这也是给汽车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安全至上的基调。
从自主车型到进口车,各类新能源车型安全事故的发生都说明了现在很多企业在生产新能源汽车时,对汽车的质量把握不到位、对电池的使用标准不明确,从而造成了汽车安全问题的存在。
“意见稿”约束了车企制造问题的存在
可以说,这项修订版意见稿的发布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约束,毕竟它从多方面提高了企业生产的门槛。
第一方面,相对于2009版“规则”,其缩小了新能源汽车的范围,去除“混合动力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类别产品,仅包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另外要求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对已售车辆进行监控,监控范围的扩大与监控内容的细化将使生产的车型完全“裸露”。
第二方面,将增加硬性指标,企业准入资格由以前的掌握车载能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三项“核心技术”之一变更为应具备控制系统的开发能力,以及车载能源和驱动系统的集成、匹配能力,要求企业必须掌握控制系统开发的能力。
第三方面,对于之前那些已取得资质企业仍需报送审核计划意见稿,并在两年内完成审查。没有按时完成审查的,暂停生产、销售有关新能源汽车产品。
第四方面,为使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售后得到有效管理,该意见稿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
综上看来,这些规则的增加和改变约束了生产厂商的进入,控制产品的安全性,而一步步减少车辆的安全隐患,也为整个汽车市场带来良性循环。
未来新能源汽车求质量还是求数量?
从最新修订的意见稿内容看来,由于新标准的出现,势必会引起原来处于标准之内但实际自身技术能力一般的企业离开或者重新抱团成立新公司,而那些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将无法继续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
最终,随着企业的逐步减少,行业的洗牌、整合,未来纯新能源车企可能将不超过10家,差的退出,市场必将更加优化,用户会更加放心,从消费的角度必会提高群众的选择力度,增加下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
新能源车做为发展的趋势,企业间的相互整合,优点相互借鉴,必将打造出一批有水平、有资质的先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