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正在“换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动能成为实现“双中高”的关键所在。
“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正在“换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动能成为实现“双中高”的关键所在。
在湖北,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清晰、步伐稳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筑基培土。产业迭代上看,从新兴的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到未来的商业航天、存储器,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区域格局上看,“一主两副”步履铿锵,一马当先,不断产生溢出效应,其他市州竞相发展,发挥各自特色,打造“名片产业”。
武汉:三大产业基地站上时代浪尖
过去的一周,刚刚被国家定位为超大城市的武汉迎来一场全国性活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思科、卡巴斯基、360等全球网络安全大咖云集武汉,纵论世界新浪潮。
群星闪耀中,“武汉军团”实力抢眼:
安天信息的反病毒引擎覆盖全球4亿部手机,烽火通信的大容量骨干网络监控软件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深之度自主研发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全球下载量已达4000万次……
据武汉市网信办统计,该市已拥有网络信息安全企业50余家,去年企业总收入逾50亿元,不少技术水平已居全球领先水平。2015年,该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78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135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006亿元,均增长两位数以上。
今年以来,武汉市将商业航天、存储器和新能源汽车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纳入囊中。五到十年后,武汉将可以造飞机、火箭、卫星、“一芯两屏”和氢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这三大基地都是投资过千亿的大项目,将构筑成十年后武汉最核心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钢铁、九十年代的汽车一样。”该市一位经济部门官员如此形容。
宜昌襄阳:新兴产业释放核聚效应
在宜昌,总投资30亿元的惠科电子今年5月底投产,3个月生产液晶电视75万台,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以其为代表的宜昌新业态,已撑起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宜昌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4%,位居中部和长江流域同等城市第一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了最主要的“增长力”。上半年,宜昌重点培育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增长16%以上,分别实现制造业产值422.9亿元、366.9亿元、235.1亿元、120亿元、350亿元。
在襄阳,7月20日,首款“襄阳造”纯电动轿车东风俊风ER30正式下线。该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已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领域,种类齐全,走在全国前列。
上半年,襄阳市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45亿元,同比增长29.4%。预计到年底,襄阳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30万辆,全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20亿元。
多极:转型升级齐唱发展曲
在黄石,上达电子斥资25亿元兴建制造基地,今年销售收入逾3500万元,良品率已超过深圳工厂。在其周边,总投资33亿元的沪士电子、投资10亿美元的台湾欣兴电子、投资7亿元的西普电子、投资36亿元的定颖电子等企业,共同绘就了黄石“中部硅谷”雏形。目前,黄石PCB(印制电路板)产业产能总规模达2000万平方米/年,正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在恩施,第三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刚刚开幕。目前,恩施已建成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280多万亩,形成硒虫草、硒灵芝、食用菌、茶、蔬菜、杂粮、药材、保健品等十大富硒产业群。到2020年,恩施富硒产业综合产值将达到700亿元,初步建成富硒产业要素聚集地、富硒产业创新策源地、富硒产品标准制定地、富硒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富硒特色文化传承地。
在潜江,15年精耕细作的小龙虾产业已变形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龙虾产业链正在由年产值200亿元向1000亿元迈进。“中国小龙虾之乡”正在书写中部地区中小城市谋求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传奇。
创业创新,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各显神通,精彩纷呈。在增速换挡、换轨超越的关键期,湖北新动能马力十足、愈发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