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市场动荡 日韩电池厂商在华集体停摆

2017/5/3 电池中国网 阅读:9066

『导读』无论从产销量还是从保有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电池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同样,巨大的市场蛋糕也吸引了日韩电池企业来中国建厂布局。

无论从产销量还是从保有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电池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同样,巨大的市场蛋糕也吸引了日韩电池企业来中国建厂布局。那么近期这些日韩电池企业在华状况又如何呢?


blob.png


三星SDI:


2013年,三星SDI看到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前途,制定了在华战略计划,投资约36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根据相关规划,该工厂将被打造成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据了解,该项目已于2014年下半年开工,2015年10月,位于中国西安的首条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线已正式投入运营。


2016年9月,曙光股份发布公告称,决定与东软睿驰和三星SDI在大连市共同投资设立公司,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与充电机。


据了解,三星SDI原计划到2020年斥资6亿美元,为其在西安工厂安装更多电池生产线,但是据消息人士透露,“三星SDI在中国西安的生产线已闲置了几个月,该公司最近决定重新考虑中国西安电池工厂的扩建计划。”


LG化学:


2015年10月27日,韩国LG化学南京开发区新能源汽车电池工厂竣工,建成的LG化学新能源电池项目(一期)工厂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生产规模。工厂生产从单体电芯、电池组到电池包的一体化电池产品。据了解,该工厂已于2016年正式投入量产。


2017年2月14日,韩国媒体报道,LG化学计划对其在中国南京的电池工厂进行扩建,规划增建一个汽车电池工厂和一个小型电池工厂。


近日,LG化学位于中国南京的动力电池工厂传出停摆传闻,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其生产线已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并正在计划将该项目打包卖给上汽。对此,LG化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南京工厂目前运行正常,并没有相关出售计划。但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LG化学国内材料供应商和相关销售商透露,其南京工厂的软包动力电池业务确实受到一定影响。


韩国SK Innovation:


2013年7月,北汽集团与北京电控结成战略联盟,共同与韩国SKI合资,新合资公司为“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电控持股41%,北汽集团持股19%,SKI持股40%。据了解该工厂具有全自动的模组生产线和半自动的电池包装配线。


2017年3月30日,韩国媒体报道,SKI方面已于3月29日宣布,中国当地法人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已于去年年底以电池订购量减少为由停止生产。


松下:


2015年,松下曾计划在中国大连兴建一座汽车锂电池工厂,投资500亿日元(约4.12亿美元)。工厂位于大连东北部,主要生产电动汽车和插入式混合动力车使用的方形电池。


2016年8月,松下电池厂房租赁合同在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正式签约,标志着松下电池厂房正式交付大连松下汽车能源有限公司使用。根据公司的相关规划,该项目一期工程规划于2017年竣工投产,但是在事实上,截至目前,松下电池厂并没有相关的投产消息曝出。


日韩电池企业停摆闲置为哪般?


为了引导规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工信部于2015年3月制定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业内普遍认为,符合《规范条件》是获得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前提条件,因此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加紧申报目录。截止到目前,工信部已累计发布了四批《规范条件》目录,共计57家动力电池企业入围,而三星SDI、LG化学、SKI、松下等日韩电池巨头至今仍未进入目录,导致上述企业在华的动力电池业务开拓受到了极大影响。


而在2016年年底工信部公布第五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时,起初显示总数为498款车型,但仅过了一秒钟时间,总数变为了493款车型,其中5款被“秒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被秒删的原因正是里面含有外资电池品牌。这也是如今国内车企不敢冒险选用外资品牌电池的主要原因。除了政策的影响,前不久闹的沸沸扬扬的“萨德事件”,也给韩资电池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一些政策因素确实造成了日韩电池企业在华的“水土不服”,但我们也该看到,国内的电池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与日韩企业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面对强大的对手,国内锂电行业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应该自乱阵脚,因为我们也具有其他方面的许多优势。从资金、市场、客户关系等方面来讲,国内锂电池企业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趁现在日韩巨头还未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国内企业须着力解决技术、成本、管理、全球合作、产业联盟等关键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在与海外巨头的竞争中取长补短,实现质的突破,才能早日实现赶超。


电动汽车网版权声明:
电动汽车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电动汽车网平台热线:15658057296(微信同号) 客服微信号:ddcxqf 电动汽车网商务合作:15658057296

手机版电脑版

电动汽车网  m.cne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