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能源,终究是为用户服务的,绝非是什么政策驱动。
通用、大众、宝马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给出了越来越多的技术解决方案。但是,这些不能全面解决用户层面的痛点。在技术路线之外,结合使用环境对用户提出一个更系统的用车方案更紧迫。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
一个画面是今年喧嚣的上海车展多方力量对决新能源车,创纪录的发布了159辆代表车型。通用、大众、宝马等多技术路线加速布局新能源市场,广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奋力追赶发布新能源概念车,蔚来和正道等新势力积极参与竞争。
一个画面是4月25日《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电视电话宣贯会,给出2020-2025年汽车产业实现的众多量化目标。苗圩部长指出,《规划》的核心要求是做大强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路线上要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推动并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格局。谁率先占领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心智认可,就会在未来发展中具备差异化的市场主导能力。所以,汽车企业们在上海滩歇斯底里的秀新能源肌肉。
喧嚣之外需要保持清醒
在世界汽车品牌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时,中国品牌与他们在新能源核心技术方面的差距没有缩小而是在拉大。同时,中国汽车品牌对新能源布局缺乏体系,如传统能源车一样以低端主为;对消费者而言,购买成本高和充电便利差两个痛点没有系统解决方案,个别市场新能源的繁荣是解决限购摇号难的畸形选择,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承受着高于传统车的使用成本。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的痛点,补贴政策驱动和解决限购摇号的新能源车市走不长远。我们反问一下自己,除了解决上牌或限行问题,选择新能源车而放弃传统汽车的理由还有什么?丰田汽车并没有颠覆传统动力那么激进,燃油消耗通过HEV技术降低了30%,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没有政策补贴下也可以承受(购买成本增加和燃油成本降低的帐对等,只是集中和分散支付的差别)。
有一个问题细思极恐,补贴政策退出后市场需求在哪里,会有多少新能源汽车品牌消亡?那么多的企业是研究技术还是研究政策,研究技术之外是否考虑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如何解决……
那些折中的解决方案
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大多消费者是云里雾里,强调技术是企业单方的行为,对于用户而言只是享受汽车带来的便利,而不是新能源技术本身。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实际的续航里程因环境不同会有衰减,而且实际的综合油耗也会因人和环境而有所差别。当看到HEV、EREV、PHEV、EV等新能源技术路线和术语,想让专业人员用最直接的语言告诉带给消费者的好处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比如插电混动在纯电动的基础上,在充电不便利的情况下提供燃油的解决方案(因电池重量增加燃油成本);增程式插电混动通过“一个小发电机”补给电量继续驱动(有效降低一部分燃油成本),上海车展通用汽车发布的首款合资增程插混动车型别克VELITE 5,在“小发电机”的基础上还可以在高速行驶时参与驱动车辆,相比宝马i3的增程插电混动更高效。上述种种,是企业在与消费者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推出在当前环境下适合消费的折中解决方案。上述的核心都在围绕充电便利性在解决,始终没有直击成本这个最直接的痛点。
在企业不能有效降低新能源车成本的前提下,当前最好的折中路径或许是通过金融方案解决。企业会考虑金融风险带来的挑战,没有进行较大尺度的突破。上海通用对别克VELITE 5给予三年免息金融方案,或按下面的想法尺度再大些可能会更好。
NO.1 新能源车比同级别传统车型购买成本增加的部分享受无息金融方案;
NO.2购买成本增加部分的无息金融方案周期不限定3年,要优于传统车;
NO.3金额还款标准根据用户每年使用里程省出来的燃油成本归还;
NO.4不同用户里程不同可能周不同,比如可限定5年或其它,要明显优于传统车的金融方案;
金融方案的核心诉求是:新能源车购买成本的增加,通过后期燃油使用成本降低省出来,而省出来的钱不需要消费一次性买车时支付,根据用车周期平均到每年分散支付。
美好的未来和骨感的现实
新能源未来很美好,当前的现实很骨感,那些成倍增长的光鲜数字,遮掩不住消费者的痛苦。骗补那颗老鼠屎倒是好事儿,让我们有机会认清人性弱点并纠正错误。新能源不做核心技术和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注定被淘汰,认清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新能源技术是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在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越来越多的技术方案下,结合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完美的解决方案也刻不容缓。当前,还是花架子多一些,而做的实事儿少些。新能源,终究是为用户服务的,绝非是什么政策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