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万公里”是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柄利剑是否能被解除?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上书工信部,建议调整“三万公里”要求,以车型种类和用途来分档要求。
消息一出,业内欢欣鼓舞。
什么是“三万公里”?竟能引起这么大的动静?
什么是“三万公里”?
“3万公里”的说法,始于去年12月。2016年12月29日,工信部下发《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非个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申请补贴,累计行驶里程须达到3万公里(作业类专用车除外),这是‘三万公里’的源头。
2017年3月20日,四部委联合签发《关于开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清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的解释了‘三万公里’的限定范围。
“通知”中明确要求,“目前行驶里程尚不达标的新能源汽车,应在达标后申请补贴”。也就是说,实际行驶里程不达标的,无法申请补贴。
限制骗补反而成了限制企业的手段
从补贴资金层面上看,增加3万公里累计行驶里程是为了防止因车辆闲置的骗补行为,杜绝出现新能源汽车不运营的现象。
但是,累计行驶三万公里对不同车型的难度不同,对新能源物流车,以及公司或单位购买用于通勤的新能源客车来说,达到要求可能需2年以上时间。另外,由于每年只能申请一次补贴流程,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资金流会严重受损,资金压力在两年内骤然加大。“三万公里”就此成了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三万”降到“一万”
为了解除这个危机,本次中汽协上书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租赁用途的新能源乘用车行驶里程要求下降至1万公里,新能源出租车保持“3万公里”行驶里程要求;
其次,在客车领域,新能源长途客运车辆和公交客车保持3万公里要求不变,但通勤用途的客车下调至1万公里;
最后,对新能源物流车的里程要求调整为1万公里。
目前,对这一建议的处理正在进行中。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建立用户、运营商、整车企业、配套商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7月29日,全国新能源汽车运营产业联盟成立仪式将在浙江杭州举行。
会议同期还将召开2017中国绿色物流供应链产业高峰论坛。邀请全产业链的优秀代表,共同探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新能源物流车产业如何面对补贴退坡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中的优势和地位?如何处理好好整车企业、运营商、终端用户之间的关系?
扫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详情。